新御宅屋 > 其他 > 好友 > 第421章
  人们说尸疫被使臣带到建业了!!
  自这场流言带来的恐慌后,建业又多次发生恐慌。十一月末,陛下被建业一惊一乍的流言搅得心绪难安、夜不能寐,将荀靖之从越州叫回了建业。
  陛下似乎在冥冥中预感到了什么,天气不好,陛下的腿近来又总是水肿,走路不便,太医和侍卫都建议陛下不要出宫,但陛下依旧让外甥陪自己去了一趟钟山下大长公主的墓地。大长公主安葬在陛下子嗣的身边,陛下所怀念的不只是他的姑母,还有他早夭的孩子。冬天,四周起了雾,陛下沿着墓道前的石像生向前走,不住地咳嗽,咳出的痰中带了血丝。
  他拿下一片落在石马上的叶子,对荀靖之说:“秋天的银杏真好看呀,这次来晚了,都没多少叶子了。其实也是来早了,怎么办呢……不知道为什么,朕怕明年来不了这里了。‘朕’……八郎啊,”他叫了荀靖之一声,拉住了自己的外甥的手,拍了拍他的手,问他:“我叫你‘八郎’,你高兴吗?其实我呀,很喜欢大长公主,她是我姑姑,叫我‘阿煦’……我呀,在她面前,不是个皇帝,是个孩子。”
  陛下在风中咳嗽。他已向发妻妥协了,发妻在佛门修行,他们不再是日日见面的夫妻了。他们曾经的孩子已经埋入土中,或许肌肤已经消解,身体已变成白骨了罢……小小的骨头。他的妃子怀有身孕了,不过他开心不起来。陛下的气色很差,脸色苍白,唯有眼周显出了粉色,还保留着一些血气。
  雾里的钟山显得模模糊糊的,看不清形状。陛下拍拍荀靖之,荀靖之感感受到了陛下的手凉,从随侍宫监手中接过披风,劝舅舅保养身体,请舅舅披上披风。
  陛下披上了披风,抬头看向钟山,说:“看不见呐。唉……”他叹了一声,“身体偏偏在这时不好了,你阿翁说人过五十,身体就大不如前,我也快到五十岁了呢。等你哥哥回来、等他打了胜仗,等阿岐从幽州探明情况回来,今年我们就不继续打了吧。我……身体累了,休息休息,明年我们迁都,去洛阳。建业的人都怕,怕什么?我们明年去洛阳,就住到北边,也不用管他们说什么了。你哥哥该当太子了,我许朝会有军功新贵了……一切都好、都好,都会好。”
  他转头对荀靖之说:“八郎,咱们北上之前,你记得提醒我,北上之前我得来看望我姑姑一次,不要忘了告诉她我们要走了,不要让她守着我的孩子空留在这里、空盼着我们。你还要记得提醒我,我得把我侄子带走,阿颖啊,他是个胖人,你二舅的儿子都胖乎乎的,阿颖该是瘦了——可他去一趟播州,自己先走了。”
  荀靖之一一答应了自己的舅舅的要求,扶着舅舅在雾里走了一会儿,顺着石像生走到了尽头。陛下说自己腿疼,随侍宫监看陛下气色不好,劝陛下不要再走了,陛下不肯听,走到享殿里,看过了自己姑姑的牌位,亲自上了几炷香。
  荀靖之要回越州了,陛下纵使身体不适,还是出了宫,亲自去送外甥离开建业。那天的雾依旧很大,荀靖之牵着马走过来,陛下看着他,难得地笑了一下,说:“我外甥模样好,我看了高兴,你健健康康,我看了,感觉自己好像也年轻了。”他拍了拍荀靖之的肩,说:“不知道为什么,这次觉得一定得送送外甥,可能舅舅是老了吧,见不得分别了。”
  微风吹动陛下的碎发,荀靖之看着舅舅,从他带着哀伤的神情中察觉到了他的衰老,荀靖之说:“下个月过完,就过年了,我回来陪舅舅过年。”
  陛下说:“好呀,咱们一起去通觉寺,看看你舅母。走吧、走吧,我不耽误你了,你得赶路呢。你走吧,骑马给我看看,我看着高兴。”
  荀靖之再次向陛下辞别,上马之后夹了夹马腹,马往前走了,他在马上回头看他的舅舅,他的舅舅向他挥手。
  风从耳侧吹过,他莫名想起了堂庭山的一个冬天,舅舅那时还是齐王,还十分年轻,为他在风雪中吹彻玉笛——那年他没有回头。不知道舅舅那年是用什么样的目光看着他上山的呢……
  他感受到了不舍。
  舅舅老了,他在风中站着,背没有挺直,他的身体开始衰弱了。一位帝王,无可遮掩地露出了自己的疲态。
  荀靖之策马离开了建业。
  后来他再回到建业时,他没见到自己的舅舅。他再也没见到自己的舅舅。
  作者有话说:
  在故事之外
  .
  罗新老师在自己的作品研读会上答关于《漫长的余生: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》这本书的提问时,给出了一个很具有悲悯性的回答:
  “即使我在写帝王将相,我还是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的——比如孝文帝,在书里给我们的感觉不是雄才大略、多么了不得的一个人,而是从自我人生实现来看是非常失败的人,他的早死也与此有关。我不想写他们的高光时刻,而是从失败的角度来写,这与王钟儿(一位北魏宫女)是同样的角度——从王钟儿的角度感受到的世界,灰暗的色彩、失败的情绪;我们写的是他们的生命的边缘部分、他们自己不能把握的部分,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表面上的部分,他们也被周围的环境、时代推动,在这个意义上,所有人都是平等的,上到皇帝、下到奴婢,被对自己的欲望、期待、恐惧所推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