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汉道天下 > 第1023章
  这仇怕是没法报了。
  董昭的弟弟董访曾是张邈的部下,现在也去了洛阳,应该能知道一些消息。
  董昭喝着酒,将最近收到的消息告诉臧洪。
  袁绍到了洛阳,却没和天子见面。袁夫人、士孙瑞等人先后出面,袁绍最后上了一份请罪疏,天子也赦免了袁绍,放其返乡。
  袁绍现在应该在返回汝南的路上,臧洪就算赶到洛阳,也见不到他。
  臧洪重重的吐了一口气,说不出是怎样的心情。
  他有些惋惜,一路赶来,还是没能见到袁绍。
  可是见到袁绍又能如何?
  “他的请罪疏写了些什么?”
  “听说很长,具体写了些什么,现在还不知道。”董昭笑笑。“不过你很快就能知道了,听说天子对这份请罪疏很满意,要印行天下。”
  臧洪愣了一下,随即又恢复了平静,将杯中酒一饮而尽。
  “杀人诛心啊。”
  “这么说也不能算错,但是……”董昭顿了顿,又道:“却未必是天子本意。”
  臧洪斜睨了董昭一眼。“那天子的本意又是什么?”
  董昭没有回头,转头看向臧洪的部下,沉吟了片刻。“你来的路上,有没有想过用这三千铁骑奔袭美稷,杀掉曹操,为张邈兄弟报仇?”
  臧洪眉梢一跳,沉吟了半晌。“的确想过。”
  “为什么没行动?”
  臧洪没吭声,脸色却有些难看。他取过酒壶,自斟自饮,一边喝了几杯酒,才将心中的怨气压了下去。
  “子源,你有没有想过,当初追随袁绍的人,为什么后来都成了他的敌人?你如此,我如此,张邈兄弟如此,连曹操亦如此。”
  臧洪抬起头,眯着眼睛,打量着董昭,欲言又止。
  第八百三十六章 成见误人
  臧洪住了一晚,次日起程渡河。
  站在船上,看着浑浊的河水滚滚东流,臧洪又一次想起了董昭的问题。
  其实在北疆时,他和荀攸偶尔也讨论过这个问题。只不过荀攸对袁绍一向没什么好感,直说是袁绍外宽内忌,容不得人,所以故旧亲朋中有能力、有影响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成了他猜忌的对象。
  臧洪不太认可荀攸的这个结论。
  虽然他与袁绍反目成仇,却不觉得袁绍如此不堪。
  如果党人的魁首是个伪君子,那党人成了什么?
  臧洪沉思的时候,一旁两个奉命送他渡河的河内郡掾吏的闲聊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  一个掾吏说,听说当年袁绍火烧两宫的时候,张让、赵忠等人就在这里跳入黄河,避免了被袁绍羞辱。如今袁绍穷途末路,却宁可受辱,也不愿跳河,比张让、赵忠等人还不如。
  另一个说,何止如此,当年大将军何进与阉竖争斗,何进犹豫不决,反倒是阉竖干脆利落,直接杀了何进。由此可见,这些达官贵人就是不行,只会说大话,做事是不行的。
  臧洪一听就火了。
  将袁绍与何进相提并论,这是他不能接受的。
  何进是谁?一介南阳屠夫,因为攀附阉竖才成了大将军,才能、德行一无可称。如果没有袁绍等人帮衬,他就是个废物,被阉竖玩弄于股掌之上。
  臧洪喝斥了一声,声色俱厉,吓得两个掾吏唯唯诺诺,不敢反驳。
  但他们眼神中透露的不屑却深深刺痛了臧洪。
  这些人不反驳,只是因为他的官职更高,而不是因为他说得有理。
  想到袁绍的表现,他有些底气不足,只好避过不谈。
  ——
  过了河,臧洪一路急行军,中午时分赶到平乐观。
  有掾吏接到消息,在营外等着,将臧洪接到指定的营地。臧洪让部下扎营,自己带着两个亲卫,赶到御营拜见。
  刘协正和士孙瑞、韩遂讨论校阅的事,看到臧洪时,他满意地点点头,示意臧洪入座。
  臧洪谢恩,又向士孙瑞、韩遂行了礼。虽然没有刻意,但他对士孙瑞的态度明显更恭敬,行礼之外,还说了两句景仰之类的话。
  韩遂眼中闪过一丝不快,随即又恢复了平静,看不出一点异常。
  眼光一扫,臧洪看到了案上有一份名单,其中隐约有自己的名字,不禁心中一紧,又添了几分小心。
  入座之后,刘协问了臧洪一些路上的事,便示意臧洪可以退出了。
  臧洪出了御营,却没有离开,远远地等着。
  过了一会儿,士孙瑞与韩遂并肩走了出来,一边走一边商量着什么。出了大营,看到等候一旁的臧洪,韩遂含笑点了点头,翻身上马,带着亲卫走了。
  士孙瑞也没多说什么,示意臧洪上马,一起回营。
  “子源在雁门,能接到朝廷的邸报吗?”士孙瑞看似随口问了一句。
  “该有的都有。”
  “那你对抚军大将军去年防秋汛的事怎么看?”
  臧洪心领神会。“抚军大将军协助地方防秋汛,劳苦功高。”言语之间却无尊敬之意。
  “仅此而已?”
  “还请士孙公指点。”
  士孙瑞转头看了臧洪一眼,一声叹息。“若是袁绍围彭城时,抚军大将军挥师东向,你觉得他能平定关东吗?”
  臧洪闭口不言。
  “子源,你在北疆数年,自我砥砺,已非昨日轻狂。并凉人蒙天子教化,亦非昔日之虎狼之师。你不可再以成见待人,尤其抚军大将军。防秋汛,看似举手之劳,却是王道之本。抚军大将军能为天下先,堪为诸军表率,你我都要学着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