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汉道天下 > 第509章
  平原野战,骑兵的威力不可小觑。
  “公瑾有何高见?”
  周瑜在地图上舒口的位置点了点头“我们退守舒口,以静治动。”
  孙策眼神微缩。“是不是太示弱了?”
  “用兵之道,强示之以弱。袁绍赶到舒县,并非为占据庐江,而是见我从父。我从父不肯依附,袁绍不得不以武力相逼。将军退而舒口,袁绍进则无必胜把握,退则空手而归,如之奈何?”
  孙策眼珠转了转,露出一丝笑意。
  他听懂了周瑜的意思。退守舒口,若袁绍来战,他可以利用水师的优势,进退自如。若袁绍不来战,要么空手而归,要么滞留舒城,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。
  袁绍身后并不太平,曹操、刘备伺机而动,袁绍又怎么可能安心在此?
  依仗兵力、兵种的优势速战速决,才是袁绍的期望。
  既然如此,那就不能如他所愿,一定要让他非常难受才行。
  孙策随即请来张纮等人,商量对策。
  张纮也赞成周瑜的意见,在舒城外与袁绍决战不合用兵之道,胜不可喜,败则足以覆军。丹阳兵虽精锐,却无军纪,一旦战事不利,很容易崩溃。届时被骑兵追杀,将是一场灾难。
  孙策虽然有些不情不愿,还是接受了张纮的建议,下令连夜退往舒口。
  ——
  袁绍设宴款待来依附的庐江大族,受周忠冷遇的压抑心情得到了释放,饮酒过量,第二天睡到中午才起来,头还是晕晕沉沉的。
  这时,他收到了孙策退兵的消息,就连周瑜率领的前锋都撤退了。从撤退路线看,是撤往一百多里外的舒口,并且有可能直接退往江东。
  孙策沿江而来,本来就是乘船而行。撤退时顺水而下,速度很快。
  袁绍气急败坏。
  他夸下海口,要在三天内击败孙策。现在孙策撤往舒口,仅是行军就要两天时间。若孙策再坚守不战,他还怎么践行诺言,让周忠低头。
  袁绍下令追击,遭到了宁国中郎将张郃的反对。
  张郃说,孙策撤往舒口,就是想利用水师的优势。他若不想战,就算我军追到舒口,他一样可以上船,我军无船可用,只能望水兴叹。
  再者,我军新来乍到,不熟悉地形,万一中了埋伏,后果更不堪设想。
  主公的目的是取庐江,如今孙策不战而退,庐江已是主公的囊中之物,又何必与孙策一般计较?
  派大将守庐江,迫使孙策不敢上岸,然后大军转往寿春,取九江郡,才是正道。
  为了防止袁绍一时冲动,张郃又补了一句。
  区区孙策,何必主公亲自迎战?堪为主公之敌者,唯袁公路耳。
  袁绍心情稍缓,也觉得和孙策一个小辈较劲没什么意思,有失身份。
  随行的逢纪也赞同张郃的意见,并推荐韩猛为将,镇守庐江。韩猛是颍川人,作战骁勇,在袁绍麾下立过不少战功。
  张郃表示反对。韩猛的确骁勇,但他为人轻锐,不够稳健。周瑜是本地人,熟悉地形,如果激韩猛交战,韩猛很可能会落入他的诡计,将庐江拱手让给孙策。
  袁绍不以为然。
  他知道渡河之后,冀州人就非常敏感,担心汝颍人会威胁到他们在军中的位置。张郃反对韩猛,大概也是出于这样的心思。
  他任命韩猛为横江中郎将,统兵两千,协助刘勋留守舒城,自己则率部赶往寿春。
  张郃也无可奈何。
  袁绍再次宴请庐江大族、名流,宣布孙策、周瑜望风而遁,撤走舒口,不敢登岸。他将留下精兵猛将,镇守舒城,保庐江太平,必不使孙策、周瑜再为祸庐江。
  这些人不知内情,个个欢欣鼓舞,歌功颂德声不绝。
  袁绍飘飘然,又一次喝醉了。
  次日,袁绍率部北行,赶往寿春。
  孙策很快就收到了消息,立刻率兵急行,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到了舒县。
  结果正如张郃预料,韩猛立功心切,拒绝了刘勋守城的建议,率兵出城,迎战孙策,结果大败。
  韩猛匹马而逃,孙策趁势进攻舒城。
  一时间,舒城内外,人心惶惶,都怕孙策报复他们,大肆杀戮。
  刘勋自知不敌,坚守城池的同时,派人向袁绍求援。
  袁绍收到消息,恼羞成怒,拒绝了张郃的建议,亲率主力,驰援刘勋。
  孙策闻讯,再次撤回舒口。
  袁绍追至舒口,看着江面上的战船,气得胸口发闷,嗓子眼发甜。
  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降大功
  彭城西,萧山。
  淳于琼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,气喘吁吁的咒骂了几句。
  “这老天,真是热死人。”
  亲卫送上一壶水,淳于琼接过,咕咚咕咚的喝了一口,咂了咂嘴,眉头紧皱。
  “怎么不是蜜水?”
  亲卫苦笑道:“将军,蜜用完了,新的还没送到。”
  淳于琼骂道:“肯定又是审配从中作梗,等主公回来,看我不告他一状。”他越想越烦躁,看看四周,策马离开队伍,来到山坡上的一片树荫下,翻身下马。
  “休息一会儿再走。”
  传令兵随即发出命令。将士们在炎炎烈日下走了一路,又累又饿,又热得满头大汗,早就想休息了。一听到休息的战鼓声,他们就全坐下了,再无队形可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