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汉道天下 > 第24章
  杨彪对他的整体方略一清二楚,更是重要的执行者,杨修听到一些消息也不足为奇。
  “恕臣直言,能不能守住,恐怕不在陛下,而是杨定、董承。”杨修一手挽袖,一手在地图上点了点头。“从他们眼下的位置来看,都不利于坚守。一旦接敌,多则三五日,少则一两日,必然溃败。”
  刘协暗自点头。
  杨修说中了要害。
  就地形而言,御营地处官道南侧的黄土塬上,居高临下,只要禁军不怂,杨奉增援及时,守住阵地并不难。
  杨定、董承就不好说了。
  杨定的大营在西岳庙,紧邻官道,地势平坦开阔,无险可守。
  董承的大营在渭河边,大片的漫滩地,一马平川。
  一旦李傕、郭汜来攻,除了面对面的野战,不会有其他的可能。
  “你有什么建议?”
  “可命杨定退守集灵宫,董承后撤五里,与御营成犄角之势。”
  杨修一边说着,一边指着地图解释。
  集灵宫就是西岳庙的原址,在华山脚下,建于汉武帝时期,后因祭祀不便,这才迁往现址。集灵宫虽破败不如从前,却还有一些建筑可用。万一形势不利,还可以退入华山坚守。
  集灵宫东侧就是黄酸水(今柳叶河),水从华山深处流出,没有被截断的可能,可以保障用水安全。
  理论上说,只要有足够的粮食,杨定想守多久守多久。
  董承驻扎在渭水边,原本是控制渭水渡口,防范李傕从冯翊而来。但渭水并不宽阔,入冬之后流量大减,几乎处处可渡,控制渡口的意义不大,反倒有被分割包围的可能。
  与其如此,不如靠近御营,互相支撑。
  杨修建议董承进驻平舒城。
  平舒城是座小城,在渭水南岸,官道之北。附近有魏国所建的古长城,地势颇高,稍作整修就可以当作防守阵地。
  刘协点头,对杨修的建议表示赞许。
  毕竟是本地人,杨修对附近地形的了解远远超过钟繇几日来的探访,虽说不上多么高明,却也中规中矩,没有明显的破绽。
  这一点倒是出乎他的意料,杨修居然是个很务实的人。
  或许这和弘农杨氏的家风有关。
  “你做些准备,届时向杨定、董承解说。”
  杨修心中欢喜,躬身施礼,随即又觉得丢脸。
  这么一点小事,值得开心吗?
  ——
  咨询了杨修之后,刘协召集三公九卿议事。
  太尉杨彪、司徒赵温、司空张喜坐在御案两侧,太常王绛、光禄勋邓泉等人在稍远处落座,钟繇等侍中、侍郎则围坐四周,有的没有坐席,索性拱手而立。
  虽不是庄严肃穆的大殿,但群臣神色凝重,隐隐还是透出一丝朝堂上应有的凛然。
  得知张济复叛,李傕、郭汜即将来攻,稳健如杨彪、士孙瑞也不免忧心忡忡。
  禁军的训练在加强,精气神的确有所改变,可是要形成战斗力还需要时间。兵力有限,军械不足,要面对以凶残著称的西凉军,没人敢说自己有把握战而胜之。
  一旦战败,会是什么结果,每个人都能想象得到。
  当务之急,最好的方案不是迎战,而是迅速离开。
  但段煨、张济挡在前面,他们无路可走。
  大臣们惶惶不安,神色各异。
  刘协也紧张,但他本着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,还算沉得住气,没有乱了阵脚。
  与做二十几年的傀儡相比,战死未尝不是一个选择。
  向死而生,输了是天意,万一胜了,那就是历史转折的开始。
  刘协的平静落在大臣们的眼光就成了难得的从容,妥妥的雄主气质。
  这些天,无数人看着刘协习武演阵,不免有诸多猜测,私下里的议论也不少。如今与刘协近距离相见,越发觉得刘协沉稳,大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泱泱气度,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。
  有明君如此,又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?
  天子年方十五,都能如此镇定,我等身为大臣,又岂能慌作一团?
  朝会的气氛就像一潭水,扔进一块巨石,激起无数波澜后,又渐渐恢复了平静。
  刘协轻轻咳嗽了一声,看向杨彪。“杨公,你先说说吧。”
  第十九章 恩威并施
  “唯!”杨彪长身而起,向刘协施了一礼,又环顾四周。
  威严的目光过处,几乎每个人都不约而同的挺直了腰杆。
  “诸君,俗语云:愚者见危,智者见机。眼下这形势亦不例外,看似凶险,却并非无计可施。若能君臣一体,上下同心,或可转危为安,挽狂澜于既将,扶厦于将倾,中兴大汉,再建太平。”
  杨彪声音洪亮,铿锵有力,话语间透着满满的自信,一下子就将气氛带得激昂起来。
  “某前几日去了一趟宁辑将军大营。”
  杨彪说完,故意顿了顿,眼神扫过侍中种辑、左灵等人的面庞。
  种辑等人心中一紧,脸色剧变。
  刘协用眼角余光看得分明,心中暗自叹息。
  他能想象得到种辑等人此刻的心情。
  这几个人配合杨定,污蔑段煨欲反,以致所有人不能进段煨的大营休息,只能露宿道旁,可谓狼狈之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