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重生北魏末年 > 第42章
  不论高澄舅家势力,年轻将领中他与段韶、斛律光、高季式等人交好,又与河北士族瓜葛颇深,还在沧州大肆邀买十五万六镇妇孺人心,如今更是主理听望司与信都朝政。
  高澄有长大的一天,屯驻沧州的鲜卑少年们也有长大的一天。
  若是自己还有二、三十年的寿命,以阿惠的才智,十二岁的他还能耐心再等二、三十年吗?
  高欢从未担忧过与尔朱氏的决战,他甚至开始考虑起了讨灭尔朱氏后,他与嫡长子的权力分配。
  而这,注定又是一场冲突。
  高澄回到听望司在邺城的临时办公场所,吩咐身边的孙搴道:
  “彦举,你派人往沧州送信,让遵彦(杨愔)与我叔父交接完六镇民事便来邺城,也是时候让他亲眼目睹尔朱氏覆灭了。”
  孙搴应命而出,吩咐人手送信去了。
  高澄独坐厅中,天色渐晚,烛火摇曳。
  还是少了人手呀,段韶、斛律光已经进入军中担任将领,高季式也归属在高敖曹麾下,都在准备即将到来的决战,仔细算算,身边得用的就只剩了孙搴。
  高欢今日对他的告诫,他自然听进去了,高欢这是为他划了一条红线:三州六镇鲜卑部众不许去碰。
  这是高欢自己的根基。
  也对,权力斗争本就残酷,父防子、子逼父,历来如此。
  高欢这种直接划出红线的做法反而是一种爱护,免得父子两相猜忌,进而疏远。
  叔父高琛与他不同,沧州刺史段荣是自己舅家势力,段荣之子不仅是自己表兄,更有一份香火情。
  而高琛在段荣的制衡下,不可能掌控这支鲜卑部民。
  第三十三章 分田
  高澄审视着受征召而来的博陵人崔季舒,内心道:这就是崔季舒?真有够年轻的。
  十七岁的崔季舒站在堂下,气度不卑不亢。
  他听说过许多关于渤海王世子的传言:十岁参与筹划大事,十一岁治理沧州,十二岁主持信都朝政,处理河北大小民事。
  对于这位年幼却极具盛名的世子,崔季舒满怀好奇。
  因此,当出镇沧州的渤海王之弟高琛与高澄一齐向他抛来橄榄枝,崔季舒并没有犹豫。
  高琛又如何比得过渤海王世子的分量。
  高澄回想着早前做的准备,一连考校数个经史问题,崔季舒一一应答得体,偶有妙语,也让高澄不由得为之喝彩。
  “叔正,你在经史之外,可有别的喜好?”
  高澄亲切地称呼崔季舒的表字问道。
  崔季舒答道:
  “仆平日里喜好钻研医术,颇有所得。”
  高澄正想告诉他:学医救不了北魏。
  但转念一想,身边多一个名医,健康也多一份保障。
  于是勉励道:
  “学医好呀,叔正满腹才学,将来得志时高居庙堂,治一国之政;失意时远辟山野,救一地之民。不过医术贵在精研,叔正还需持之以恒。”
  当即命人搜罗各类医书,送至崔季舒府上。
  又笑道:
  “今后还需仰仗叔正辅佐,还望叔正莫要埋怨被我叨扰。”
  “世子信重,季舒铭感五内,士为知己者死,季舒愿为明公驱驰。”
  崔季舒郑重行礼道。
  他一直是个很有眼色的人,否则将来也不会在殴帝三拳与厕所避难之间自由切换。
  尤其是这一声明公,听得高澄身心舒畅。
  高澄赶紧将他扶起,一脸喜意道:
  “我得叔正,如鱼得水。”
  随侍在旁的孙搴看着两人把臂言欢,眼角不自觉地抽了抽,这句如鱼得水很耳熟,若是没有记错的话,当日他面见高澄,一番考校之后,也得了这句夸赞。
  再回头想想,当日杨愔拜见时,高澄依旧是这句如鱼得水。
  孙搴暗自摇头:终究是读少了书,不过也算是不学有术。
  高澄这个身份确实没有正经读过书,穿越之前,高欢一心忙事业,疏于管教,高澄周围又都是鲜卑武人,也没个学习环境。
  穿越之后,更是一心辅佐高欢,哪有时间读书进学。
  高澄将崔季舒从叔父高琛手中抢来,总算出了口恶气。
  当日,他念及缺少人手,于是把目光放在高慎的妻兄,博陵人崔暹身上,不曾想却被叔父截胡。
  高欢将沧州刺史一职交予高琛,又担心他初次任事,难免出现纰漏,于是征召崔暹作为高琛幕僚,协助高琛处理沧州一应事务。
  段荣被召回邺城,既出乎高澄预料,也在情理之中,高欢怎么会任由段荣久镇沧州,在六镇妇孺中施加影响。
  待诛灭尔朱氏后,六镇妇孺在沧州也待不久了,可惜了众人一番努力才在沧州安下家来。
  如今,冀州由高乾等人留守、殷州有李元忠任职、定州让娄昭出镇、沧州有高琛任刺史、瀛州则交给尉景,高欢自己在相州整军备战,六州皆被高欢彻底掌握,其余远在北部的幽、燕、平、营,则依旧由归附有功的官员留任。
  收回心思,高澄又开始为崔季舒的职位犯愁,没办法,草台班子是这样的。
  连高澄自己主政的身份都不清不楚,也没个官职明确。
  最终高澄交由崔季舒自己抉择,一个是在他身边当幕僚,协助他处理田亩分配,一个是入信都为官,向高乾,封隆之等人学习处理政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