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崇祯:朕就是盛世之君 > 第770章
  骆指挥使也知道。
  现在受天津开海通商的影响,这山东治下的登莱两府,发展可谓是日益强劲,特别是造船业的发展,更是迅猛至极啊。
  如果他能将衍圣公府一案妥善解决,那就能得到大批的人心,关键是牵扯到的群体,必然会查抄很多钱粮吧。
  倘若国朝得到这笔钱财,骆指挥使觉得陛下在解决此事后,见到袁可立的不易,是否会调拨一批粮饷,以支持其在山东做的事情?”
  骆养性沉默了。
  对天津的改变,对登莱的改变,他是清楚的,甚至骆家在这些地方,那都是有着相应产业的。
  天津开海通商是从崇祯三年开始的,期间闹出的事情很多,风波不断,可却没人能影响到开海之势。
  这背后都是崇祯皇帝的绝对支持。
  何况天津开海以来,随着欧罗巴各国海商增多,不管是民间的海贸规模,还是征收的海关税,都是累月递增的。
  一月一个变化,这对天津来讲真不算什么。
  仅仅是丝绸、茶叶、瓷器的吸引力,对欧罗巴各国海商而言,都是极大的,能够停靠到大明近海区域,能够大批次进行采买,能够带着本国的货物,这对走私海贸的冲击可谓是很大的。
  天津开海通商的繁荣,也让天津出现买办阶层,他们受雇于欧罗巴各国海商,帮着衔接好各项贸易往来,推销欧罗巴各国的商品。
  这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。
  可是别管争议怎样大,朝野间舆情怎样,崇祯皇帝都没有在开海通商一事上,有丝毫退让和妥协。
  朝廷不能有效管控不了江南诸省,所征税收存在极大问题,特别是涉及海贸的,就算在江南诸省开了,也收不了任何海贸银子。
  现在天津发展起来了,牵扯到的层面不断增多,这等大好势头之下,崇祯皇帝怎可能自断跟脚。
  “登莱发展的好,就能影响到山东。”
  周延儒神情感慨道:“山东发展的好,就能促成北直隶的发展,而这最终都将汇聚到天津,所以很多事情,并非是表面所看的那般简单。
  宗藩、地方官这些群体,我们不过多的牵扯进去,不过有一个群体必须要牵扯进来,那就是山东治下海商。
  按理说登莱沿海的造船业,逐步发展和繁荣起来,最应该高兴的是他们,可事实上却并非这般。”
  你个老狐狸,难怪能当上内阁大臣。
  揣摩圣意,揣摩的真够透彻的。
  骆养性心里暗骂一声,表面却笑着说道:“那依着周阁老的意思,我锦衣卫要摒弃过去的风格,请当代衍圣公协助查案了?”
  “没错。”
  周延儒微笑着说道:“尊孔,是深查衍圣公府案的关键,审孔,是打开当前僵局的重要所在。
  查案嘛,先从孔家自身查起,这事情就好办多了。
  就锦衣卫所查的情况,衍圣公府各房,包括孔家各脉,内部之间的矛盾和腌臜事,那同样是不少的。
  先通过尊孔审孔,把当前的僵局打开,只要这件事情做好了,那接下来要做的事情,其实就好办了。”
  作为精通权谋算计的政客,周延儒很清楚主次矛盾,有些事情能查,有些事情不能查,毕竟什么规模的案情,要考虑到客观存在的事实。
  一味地追求大,追求多,那最后导致的结果,就是贪多嚼不烂,这样事情就不受掌控了,情况难免会变得复杂。
  “当代衍圣公孔胤植,过去可是有一些黑料的,天启七年被加封太子太保衔,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。”
  周延儒端起茶盏,呷了一口,对骆养性说道:“有些时候我们审案,不需要出太多的力气,要懂得利用各方势力,特别是他们暗藏的秘密,叫他们动起来。
  这就跟咬人的狗不叫唤,其实是一个道理的,越是聒噪的,越是闹腾的,反而越是最虚弱的。
  有时候这刀不出鞘,远比亮出刀,要有用的多,明日就辛苦骆指挥使,带队前去衍圣公府,去请那孔胤植来钦差衙门,本辅要和衍圣公好好聊聊。”
  第二十四章 洪承畴的苦恼
  大明所存在的问题,是复杂的,是多样的,这不是较短时期内,就骤然出现的烂账和坏账。
  而是经数十年,甚至更久的时间,不断累加堆积的历史账。
  所以在面对这等情况时,要懂得分门别类的去处置,将合适的人,放到合适的位置上,去做合适的事情。
  像温体仁、周延儒、洪承畴这些人,不能简单的一棍子打死,要懂得榨取他们的价值,继而帮着自己解决麻烦。
  这就是崇祯皇帝的用人之道。
  现阶段的大明啊,还处在拨乱反正的时期,所明确的维新变法,只能逐步稳健的亮明,一味地去用强,只会让问题愈发棘手,让矛盾愈发激化。
  周延儒受衍圣公府案的影响,在山东头疼了很久,同样的道理,奉旨调查江南刺杀案的洪承畴,那日子也不好过。
  南京城。
  “这白莲余孽所做之事,根本就叫人摸不到头绪。”
  洪承畴坐在官帽椅上,看向他聘请的西席陈伟业,“来南京城的时日也不短了,可负责的江南刺杀案,调取查阅的那些案牍,却理不清任何头绪。”
  作为新晋的兵部尚书,洪承畴怎么都没有想到,自己赶赴京城任职之际,天子会给他谴派这等差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