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崇祯:朕就是盛世之君 > 第681章
  考虑到废除匠籍一事,牵扯的层面很多,特别是匠户规模很庞大,朕打算先在北直隶和辽东两地,逐步试行此事。”
  “陛下不可啊。”
  韩爌脸色微变,上前作揖道:“匠籍制度,乃是国朝的根本所在,一旦轻易废除掉,那后患无穷啊。
  像各地修缮城防,修缮水利,锻造军械、火器等事,都需要大批的匠户,如果说把匠籍废除掉,那朝廷将增添多少负担,这对于……”
  “依着卿家之言,现在国朝做这些事情,就真的是有用的吗?”
  崇祯皇帝双眼微眯,打断韩爌所讲,眼神冷厉道:“不要觉得朕不清楚,各地针对这些事情,究竟是做了些什么。
  就说军械、火器、火炮等物,朝廷每年调拨不知多少粮饷,可真正能用的有多少?其中又有多少被中饱私囊了?
  韩卿,你这位内阁首辅,想来不会不清楚这些吧?”
  对韩爌的这等反应,崇祯皇帝一开始就想到了,只是过去那种僵化的方式,他要彻底的打破才行。
  第三百一十八章 兴工商,壮国运
  韩爌所在的东林党,历经天启朝的阉党打压,在杨涟、左光斗这批人被杀后,从过去的朋党性质,逐步变成地域性党派。
  现在东林党的根据地,就收缩在大明东南地区。
  作为大明最富庶的区域,没有战争的威胁,让东南地区的经济,特别是小作坊产业很是繁荣。
  以纺织、丝绸、茶叶、瓷器为主的产业,带动着东南地区的发展,也使得该地域存在很多脱产群体。
  崇祯皇帝提出的废除匠籍,真等北直隶和辽东两地,有序推动下来后,那必然会触碰到部分人的利益。
  不过虽说会生出风波吧,但是并不至于闹出大乱。
  毕竟不止是东南地区,包括整个大明上下,那众多读书人、士绅、大小地主等群体,最在意的是土地,其次是矿税,再次是商税……
  “陛下,臣觉得此事可行。”
  在韩爌被问住后,毕自严却上前道:“倘若真要推动废除匠籍一事,那朝廷就要在某些层面,提前进行相应谋划。
  比如西山筹建的军工产业,在各承宣布政使司治下,寻找合适的地域,筹建起类似的衙署负责。
  过去仅仅是京营所需的军械、甲胄、火器等,朝廷每年要调拨100多万两银子,去满足这些需求。
  可是现在呢?
  从三大营进行整顿后,更换一批军械、甲胄、火器等,西山那边所需银子,才区区几十万两。”
  对北直隶等地发展工坊一事,毕自严是支持的,原因很简单,身为大明的财相,综合各领域的开支和增收,明显是利大于弊的。
  特别是关税这一类,自那天津撤卫设州后,京城改造开启后,国税处领衔的钞关整顿和厘清,可增收不少银子,较大缓解国库的窘迫。
  “既然提到这件事情,那就再说说兴工商的事情。”
  崇祯皇帝端起茶盏,呷了一口,看向毕自严说道:“随着北方诸省的赈灾行署,在各地收容大批破产灾民和流民,对他们进行相应分流,特别是整饬驰道、整修水利等事,逐步增加相应的规模。
  那各地的工坊将会增多,特别是民间群体涉足的,也呈现不断增多趋势。
  基于这样的情况,朕觉得在国朝要特设一个新衙署,以制定相应的政策,协调好相应的事宜,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。”
  韩爌皱眉说道:“陛下,倘若朝廷真这样做,那岂不是和重农抑商的国本,就背道而驰了?
  倘若鼓励工商业的发展,那必然会影响到田赋,到时人人都想着参与工商业,不再种植田亩的话,那……”
  崇祯皇帝似笑非笑道:“那依着韩卿之意,朕应该下达旨意,让大明治下的所有工坊,包括各地的产业,全都关停才好吗?
  重农抑商的国本,当前在大明各地真的落实了?
  就江南诸省所形成的产业,还少吗?
  现在大明北方诸省,频繁经受灾害侵袭,如果不进行改变和调整,那破产的灾民和流民群体,就看着他们饿死?”
  韩爌:“……”
  崇祯皇帝一再强调江南怎样,江南怎样,就是在表明一个态度,朝廷的意志,不会受某些群体的胁迫,就做出相应改变的。
  现阶段的大明,明显就是北方虚弱,南方过剩,当初崇祯皇帝在天津开海通商,就是想通过政策,来拉动官方海贸的层次。
  通过这种限制性的政策,让江南诸省的各项资源,在江南没有树立官方开海前,通过海贸,通过大运河,有序的向北方诸省流通。
 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如果崇祯皇帝能在北方诸省,推动规模化工坊的建设,那处境会和美利坚初期很像,北方工业,南方农庄,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就会激化南北之争。
  不过这恰恰是崇祯皇帝所想要的。
  毕竟从大明开创之初,江南诸省的富庶就远超北方诸省,南北之争,在大明隐秘战线存在很久了。
  “陛下英明。”
  毕自严作揖行礼道:“如果朝廷能特设新的衙署,负责工商业的话,那能有序带动北方诸省,筹建这类产业的进程。
  这样北方诸省治下,大批存在的破产群体,就能有序的进行分流,如此像先前山陕的流贼叛乱,就不会再大规模的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