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争魏 > 第763章
  力战而死的杜河则被大力褒扬,追封虎贲郎将,赐西原亭侯,长子杜冲不用退级,直接袭封,下一代才开始退级。
  长安的缇骑也纷纷外出,将处置命令送往各州各郡各县。
  争天下可以用阴谋,但治国当以阳谋。
  错了就是错了,无需遮遮掩掩,自欺欺人。
  反而会增加官府的公信力和威信。
  阵亡将士的家眷脸上怨气少了很多。
  都督一级的重将被斩,对军中冲击力极大。
  军纪不知不觉就严明起来,以前是宣义郎苦口婆心的说教,上官懒懒散散的执行。
  现在人人惊醒,任何军令都严格执行。
  军中贪赃枉法之事少了很多。
  原本训练的时候,老卒自恃劳苦功高,敷衍了事,或是告假,如今全都老老实实的跟新兵一起训练。
  趁此机会,杨峥改亲卫三军为中军,设虎贲、鹰扬、武卫、骁骑、中垒、中坚六营,每营一万至一万六,预计今后两年,中军规模扩充至七万左右。
  曹家失过,就是从中领军与中护军易手开始,一个统领全军,一个主管军中将领升迁,权力太大了,杨峥将领兵之权、升迁之权全部收归自己有。
  各军亦不设各军主将,秦王是最高统帅。
  每军各设校尉、左右司马、参军、主簿、宣义令等职负责训练、后勤、监察等事务。
  战时,由杨峥赐下虎符统军出战。
  废除部曲制,军为国有,校尉以上,卫兵由十人、五十人、百人依次增加,最高不得超过三百人。
  既然已经立国,称呼行台大为不妥,改为尚书台、中书台。
  尚书台下设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,总理国政,最高官员为尚书令,其下为左右仆射,再下为六部尚书。
  中书台秉承君主意旨,掌管机要,发布政令。
  杨峥博采众家之长,深刻学习新岳父刘禅,不设丞相,亦不设录尚书事,改为平尚书事,亦即几百年后的同平章事。
  鲁芝、卫瓘、杜预三人加平尚书事,索靖、张斅为左右仆射。
  李密、陈寿、张辅、常忌、寿良、皇甫陶等人皆为中书舍人。
  苏泓、张焕、杜宽、皇甫谧、彭护、姜伐野各为一部尚书。
  这些任命不是杨峥一拍脑袋就决定的。
  而是与鲁芝、卫瓘、李密、陈寿、张辅等人商量数月才成型。
  凉州士人、蜀中士人、军中将领,各方面的利益都照顾到了。
  马上可以打天下,但不能马上治天下。
  秦国也需要走入正轨。
  以后的东西大战,都需要国力支持。
  而不是一两场大胜就能决定天下归属。
  第五百七十五章 纷乱
  国力要增长,就必须释放蜀中的潜力。
  近三百万人口,无疑是秦国强劲的动力。
  偌大的关中、汉中需要蜀中的人口来填补!
  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,杨峥还未动手,有人早已急不可耐。
  “牛、梁、辛三族在陇西自行占田,驱赶百姓,擅自截断水源,致使陇西屯田无水……”赵阿七道。
  这几个豪强一直都牛气冲天,现在都欺负到屯田司头上!
  杨峥不得不佩服他们。
  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
  上一次拿下陇西,也是这几家擅自圈田抢人,杨峥念在他们协助拿下陇右有功,当时司马孚在关中虎视眈眈,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让庞青记在小本上。
  大秦刚刚立国,这帮人又迫不及待了!
  然而坏消息不止这一条。
  庞青急匆匆赶来,“大王,近日关中、蜀中有流言,雍、爨、孟等勾连南中都督霍弋,欲割据梁州作乱!”
  雍、爨、孟都是当地豪强。
  雍氏乃当年汉高封的什邡侯雍齿之后,孟氏是蛮王孟获族裔。
  爨氏本中原南迁汉民,融合当地土人,形成一股强大势力,五胡乱华时期,独霸南中,自成一国,长达四百多年,后被大隋名将史万岁攻灭。
  蜀汉名义上统治南中,实则南中一直是蜀国的不稳定因素。
  诸葛武侯七擒七纵之后,叛乱仍旧此起彼伏,并非三国演义说的像童话一样:自是终亮之世,夷不复反。
  南中问题一直没有解决。
  诸葛武侯讨高定之后,叟夷数反,杀太守龚禄、焦璜,此后太守不敢之郡,只住在八百里外的安定县,其郡徒有名而已。
  明帝太和七年,南蛮头人刘胄掀起大叛乱,诸葛亮派遣马忠、张嶷协助张翼平定。
  太和七年到正始元年这七年里,费祎主政,蜀汉没有北伐,是因为南中又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叛乱。
  建宁郡杀太守正昂,缚太守张裔押送至吴。
  连当时的蜀国名将后选人,中领军向宠都死在南中。
  直到张嶷、马忠二人接手之后,一改当年武侯不驻军、扶植当地豪强的做法,派大军入蜀中,才渐渐压制住了南中此起彼伏的叛乱。
  张嶷、马忠二人身故之后,阎宇接任,当地又开始动荡起来。
  后霍戈上任,征讨永昌诸夷,才逐渐安定下来。
  霍弋在任时,能抚和异俗,为之立法施教,轻重允当,夷汉安之。
  现在,豪强拥立霍戈割据南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