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讶的看了朱瞻圭一眼,朱棣微微的点了点头。
  “永乐七年,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北征,结果全军覆没,朝廷不但损失了无数钱粮,兵力上也损伤不小。虽然不能说是伤筋动骨,但也算得上不小的创伤。”
  “八年的时候,我亲自出征,虽然没有进行大战,但草原上溜达了一圈,也让朝廷兵马疲惫不堪。”
  “加上这几年天灾人祸,各地旱灾水灾不断,你爹的意思是,用你交上的钱,先修整个几年,恢复一下民生,等兵强马壮,士气沸腾之时,再进行北征。”
  朱瞻圭知道老爷子没说完,认真的等待着老爷子,接下来的讲述。
  说完了原因,朱棣深吸了一口气,缓缓的吐出。
  “可爷爷年龄大了,没有那么多年头等了,我不想把老一代的战争留给你们。”
  “我想把周围的敌人全部打服,让你们安安稳稳的带领大明朝,继续大步向前。”
  “可你爹却不给我这个机会,不管我说什么他都反对,这让我很生气,同样也很失望。”
  明白了老爷子的心思,朱瞻圭也陷入了沉默。
  老爷子的思想很简单,那就是用一代人,完成几代人的任务。
  让该打的仗、该流的血、该死的人,在他们这一代人彻底结束。
  让后世的子孙,不再为战争流血死亡而烦恼。
  让后世子孙,安安稳稳的发展民生,把大明朝带向永远的辉煌。
  老爷子的想法是好的,可朱胖胖提出的问题也至关重要。
  从元朝大乱到现在,中原百姓都是在战争中度过。
  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,中原大地早已伤痕累累。
  如今国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,朱胖胖想让疲惫的中原百姓,好好的休息一番,从无数年的战乱中恢复过来。
  可朱棣却不是这样想。
  他从父辈那里听过蒙元的残暴,甚至自身也经历过。
  朱棣何尝不知道休养生息的重要性。
  可中原历史上无数次证明,打蛇不死,自遗其害的后果。
  如今,草原势力正是最弱的时候。
  朱棣想趁这个机会,将其一举将其消。
  让这个威胁中原无数年的危机,彻底的消除。
  朱瞻圭算是彻底的明白了。
  朱棣和朱胖胖两人,出发点和目标都没错,都是为了大明王朝。
  但二人却是无法说服对方。
  多次交流无果,朱棣彻底的不耐烦了!
  既然我无法说服你,那我让你滚蛋行了吧。
  为了让太子儿子消停下来,不再阻挡自己北征,朱棣便脑洞大开的想了刺杀这一出。
  把刺杀事嫁祸到朱胖胖头上,削了朱胖胖的权利。
  把赞成北征的老二拉上来,让北征计划彻底的实行。
  等所有事情尘埃落定,恢复权力的朱胖胖,就算是想反对也晚了,只能捏着鼻子认了。
  想明白了刺杀的原因,朱瞻圭无语的看着老头子。
  果然如老爹说的那样。
  这老家伙为了心中的计划,真的是六亲不认。
  不要说孙子了,亲儿子也是往死里坑。
  注意到朱瞻圭看自己的眼神,朱棣就明白这小子看出自己的计划,心中高兴的同时,也担心这小子说漏了嘴。
  “咳!”
  干咳了一声,朱棣对着站在门外的小鼻涕下旨道:
  “二皇孙朱瞻圭冒犯于朕,朕决定罚他禁闭两个月,你亲自带人看着,不许他离开府邸,更不许任何人探视,记住,是任何人,也包括太子一家。”
  趴在一边的朱瞻圭,听完了这道圣旨,给了老头子一个鄙视的眼神。
  这老头为了自己的计划,真是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啊。
  目送吩咐小鼻涕事情的朱瞻圭被抬走,朱棣眼中满是欣慰之色。
  这个二孙子,比他想象中的更出色。
  不但比只有女人的大崽子孝顺,而且脑瓜子转得特别快,还有自己的想法。
  上过战场,见识过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,恩威并施运用的十分娴熟。
  重要的是,这小子能搞到钱!
  这简直天生就是储君的模子。
  第16章:朕就想弄太子。
  转眼两天过去。
  这两天,京城格外的安静又热闹。
  城中的权贵官员们人人自危,生怕在街上乱窜的锦衣卫闯进家中,把一家人全部带进锦衣卫诏狱。
  皇帝被刺杀,这可是滔天的大事。
  据说皇帝非常愤怒,太子爷和两位王爷都挨了训。
  汉王爷更是直接被幽禁在家中,闭门思过。
  至于思什么过,没人知道。
  但有人猜测,这场刺杀可能跟汉王朱高煦有关。
  除此之外,还有另外一个小道消息流传。
  那就是二皇孙朱瞻圭,在事发当天晚上,劝诫陛下找到刺杀之人背后的主谋后,只诛首恶不要连累无辜。
  结果被陛下训斥,不但打了一顿板子,还被幽禁在家中两个月,不许外出。
  对于二皇孙的仁举和胆量,很多人都在暗暗称赞。
  至于从头到尾,只关心自己女人的大皇孙朱瞻基。
  很多对其抱有好感的人,对此都有些失望。
  这位皇长孙,好像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般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