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御宅屋 > 历史 > 大明望族 > 第407章
  杨廷仪是弘治十二年二甲进士,与沈瑛是同年,中榜后就赶上母丧,因此并未参加庶常考试,也没有选官。
  杨慎个子不算高,不过容貌清俊,满身书香气,是个儒雅少年。
  听闻他回书院,毛迟就拉了沈瑞去了乙班。
  杨慎迎了出来。
  一个是老友,一个是新朋,毛迟先给二人做了介绍。
  对于沈瑞来说,这真是意外之喜。
  他之前只想着让大老爷去结交杨廷和,压根没有想到杨慎这里。
  在打听过杨廷和家的情况后,他还以为杨慎会留在四川,代父尽孝,等过了乡试才回京,没想到现下就回来了。
  杨慎听了沈瑞身份,倒是还算亲切,不过言谈中可也看得出,他看重的并非是“尚书之子”,而是“状元族弟”,口气之中对于沈家祖上的沈度学士与现下的沈理都极为推崇。
  毛迟道:“眼看到了月底,等到假日,我与沈二弟做东给你接风洗尘。”
  杨慎这个年岁,也是极看重朋友的,早年是活泼的性子,这两年因丧母打击才沉寂下来。
  听毛迟这般说,他便点头应了。
  不过他对于沈瑞这么迟入学,多少有些奇怪,私下里问了毛迟。毛迟与他说了沈瑞的嗣子身份,又提了沈瑞丧母之事,杨慎不免生出几同病相怜来。
  到了十一月初一,春山书院假日。
  就由毛迟与沈瑞做东,在成贤街一个酒楼订了席面,为杨慎接风洗尘。除了杨慎这个主客之外,还拉了沈全与何泰之做陪客。
  杨廷和与何学士是同年,都是成化十四年进士,两家也有往来,因此何泰之与杨慎也认识。
  至于沈全这里,沈瑛与杨廷仪是同年,也能说起渊源。
  这些日子,沈瑞算是耳濡目染,知晓了些大明朝的官场习俗,那就是想要攀关系的,“同乡”、“同年”、“同窗”这就是结成一个大网。同时,除了姻亲之外,只要是同姓,不拘天南海北,还可也“连宗”。
  松江沈氏出自吴兴沈氏,吴兴沈氏如今也有人出仕,与沈家二房就是连了宗的。不过这倒不是谁攀扯谁,而是论起祖宗来,确实能论上来。
  沈全是初次见杨慎,倒是并不觉得生疏。
  一顿饭吃完,他看了看杨慎,又看了看沈瑞道:“杨世兄与瑞哥倒像是双生兄弟……虽长相不相似,谈吐却仿佛……”
  毛迟看了看二人,恍然大悟道:“怪不得当初见了沈二弟就觉得亲近不生疏,确实是这个缘故……”
  何泰之轻哼道:“都做大人态倒是真的”
  沈瑞只是浅笑,他是壳子里的魂是大人,是“伪”少年老成;杨慎可不是,他的确比十几岁的少年老成持重。
  杨慎看着面带浅笑也矜持难开怀的沈瑞一眼,却是心有戚戚然。
  他也曾如毛迟、沈全等人似的,活的开心自在,可丧母之后,天却榻了一半。
  如今那个家里,有父亲、有继母、有庶母,有庶出弟弟们,他要是不长大,如何能护住自己与胞妹。
  想到这里,他看了沈瑞一眼,又看了一眼何泰之。
  杨家与旁人家不同,他父母就是定的娃娃亲,他也是周岁就有婚约在身。如今他胞妹虽才九岁,可在他进京前,已经同祖父商议过妹妹的亲事。是将妹妹嫁到京城,还是嫁回四川,祖孙两个都拿不定主意。
  嫁到京中的话,杨家父子总有致仕回乡的时候;嫁回四川的话,要是父兄一直做京官,两下里离的又太远。
  大家吃吃喝喝,年岁又相仿,在书院里赶上大讲时便也凑到一处,彼此倒是越来越熟稔。
  沈瑞是有心交好,杨慎因是少年才子,博览群书,难得碰的一个对脾气的,倒是感情真挚,两人相交倒是有“后来居上”之意,超过了杨慎与毛迟之间的交情。
  毛迟虽在背后与沈瑞抱怨了两句,可到底不是小肚鸡肠的人,不会计较这些。只是读书越发勤奋,沈瑞读书的勤勉,都在他眼中,可想而知,等到明年童子试,沈瑞定会一路县试、府试、院试地考下去。
  杨慎有才,沈瑞也不俗,要是自己落后太多,只会被好友落下。
  这边沈瑞与杨慎相交,那边大老爷已经是不动神色地留心着杨廷和其人。
  随着李东阳收杨慎为学生,使得大老爷拿下了主意,请何学士为媒人,打算为沈瑞聘杨廷和嫡长女杨恬为妻。
  在此之前,徐氏在出门交际时,已经见过杨恬。
  蜀地出美女,杨恬虽只有九岁,可已经是个小美人坯子,不亚于江南闺秀
  别说徐氏受大老爷所托,对杨家长女多有留心;就是小徐氏,也颇喜欢杨恬。只是因杨恬已经失了生母,怕其少了教导,何泰之年纪有小,才没有想到亲事上。
  听到姐姐为沈瑞挑中了杨恬,小徐氏心中也有些泛酸。
  大老爷之所以这么快就有了决断,除了沈瑞之前的话之外,还因李东阳。
  在三位阁老中,李东阳行事最圆滑,连他都不动神色地拉拢杨廷和,可见沈瑞的目光没错。另外,样李东阳才收了杨慎做学生,这个时候与杨家结亲,在外人眼中,也算是有亲近李派的意思,淡化谢派痕迹,一举双得。
  杨廷和对于沈家的提亲,颇为意外与不解。
  京中官宦人家并不流行娃娃亲,小儿难养,礼法森严,要是对方有了闪失,岂不是耽搁儿女?